AEM制氢差压与等压工艺
关键词:阴离子交换膜;差压电解;等压电解;气体交叉;氢成本;绿氢
描述:阴离子交换膜(Anion Exchange Membrane, AEM)电解水技术兼具质子交换膜(PEM)的高动态响应与碱性(ALK)电解的低成本优势,被视为“绿氢”制取的下一代主流路线之一。依据阴极/阳极工作压力是否平衡,AEM电解槽可分为“等压”(balanced-pressure)与“差压”(differential-pressure)两种工艺。
气体设备 13812683169
1 引言
1.1 技术背景
全球氢能需求已超95 Mt/a,其中“绿氢”占比不足1%。欧盟RePowerEU计划提出2030年自产及进口绿氢各10 Mt;中国《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》明确2030年绿氢规模达100万t/a。PEM电解虽可快速响应风光波动,但阳极铱载量0.3–0.5 mg cm⁻²、全钛双极板导致投资成本>1200 USD/kW;ALK电解投资已降至300 USD/kW,但动态响应20–30 s,爬坡速率<5% P_N s⁻¹,难以匹配秒级风光波动。AEM电解采用固态阴离子交换膜替代传统石棉隔膜,允许使用非贵金属催化剂(Ni, Co, Fe),理论上兼具“PEM级动态”与“ALK级成本”.
1.2 差压与等压概念
AEM电解槽按工作压力可分为:
(1)等压工艺:阴极(H₂)与阳极(O₂)压力相等,通常0.3–3.0 MPa;
(2)差压工艺:阴极侧维持较高压力(1.6–6.0 MPa),阳极侧接近常压(0.1–0.3 MPa),利用膜机械强度实现“自压缩”。
两种工艺在膜应力状态、气体渗透机制、系统集成方式及安全策略上差异显著,成为AEM技术路线分歧的核心。
2 工艺原理与技术特征
2.1 等压AEM工艺
2.1.1 工作原理
等压槽采用对称流场与均压控制,阴、阳极压力实时闭环平衡(Δp<50 mbar)。产生的氢气在槽内已获初步压缩,后续仅需一级机械升压即可至45 MPa管束车或30 MPa加注标准,辅助功耗低。
工艺简述:
阴阳极室同步通入电解液(如 1M KOH 溶液),通过对称的循环路径实现压力平衡,两极压力差通常控制在 30-50 kPa 以内。结构特点双室循环:阳极和阴极均配备独立的电解液供给回路,通过泵驱动碱性溶液在两极室间流动,确保 OH⁻离子均匀分布。膜电极稳定性:对称的压力分布可避免膜材料因压差产生机械形变,延长膜寿命。例如,在KOH 溶液中,平衡式系统的膜溶胀率可控制在 5% 以内。pH 管理:两极室电解液浓度相近,阳极 pH 值维持在 9 以上,有效抑制镍基催化剂的氧化腐蚀。
2.1.2 膜与催化剂
膜厚度40–80 μm,IEC 1.8–2.2 mmol g⁻¹,拉伸强度>60 MPa;阴极NiCoMo合金载量0.8 mg cm⁻²,阳极NiFe-LDH载量1.0 mg cm⁻²,60 °C下峰值活性0.35 A cm⁻²@1.8 V。
2.1.3 系统特征
(1)无压差致膜机械疲劳,寿命>30 000 h;
(2)极板可采用镀镍不锈钢,双极板成本<50 USD/kW;
(3)槽出口气体含湿量高,需配套中压汽水分离与冷却,系统复杂度略高于差压。
2.2 差压AEM工艺
2.2.1 工作原理
阴极侧高压(3 MPa)与阳极常压形成>2.5 MPa跨膜压差,膜本身作为“氢气自压缩单元”,槽后无需额外压缩机即可直接输出30 MPa氢气,实现“电-氢-压缩”一体化。
工艺简述
仅单侧(通常为阳极)通入电解液,另一侧(阴极)注入纯水,通过压力梯度驱动 OH⁻离子迁移,两极压力差可达 4.0 MPa。
结构特点
单室循环阳极室电解液循环,阴极室仅注入纯水,简化了 BOP(Balance of Plant)系统组件(如泵、过滤器)数量 30%-40%。
压力驱动传质阴极侧压力显著高于阳极(如阴极 3.5 MPa vs 阳极 0.1 MPa),利用压差加速 OH⁻离子通过膜的迁移速率,提升电流密度至 2-3 A/cm²。
pH 梯度分布阴极消耗水生成 H₂和 OH⁻,OH⁻通过膜迁移至阳极参与 OER 反应,导致阳极 pH 值逐渐降低(接近中性)。需通过优化膜材料(如交联型 AEM)和催化剂(如 Ni-Fe 合金)提升耐酸性。
2.2.2 膜与强化策略
膜厚度增至120–150 μm,交联型聚芳哌啶(PAF)拉伸强度>120 MPa;嵌入多孔聚苯砜(PPSU)无纺增强层,蠕变率<1%(80 °C, 3 MPa, 1000 h)。阳极侧添加0.1 mm激光蚀刻流场,降低气泡过电位30 mV。
2.2.3 系统特征
(1)取消机械氢压机,系统投资降低60–80 USD/kW;
(2)跨膜压差驱动氢渗透电流密度j_cross∝Δp·P_H₂,需控制膜渗透率<0.3 mA cm⁻²@3 MPa,否则爆炸下限(4 vol% H₂ in O₂)易在阳极形成;
(3)阳极低压氧经水环泵升压至0.3 MPa后排放,额外功耗0.25 kWh/kg H₂;
(4)槽壳需按高压容器设计(ASME VIII-2),认证周期长,制造门槛高。
3 关键材料与组件
3.1 阴离子交换膜
(1)聚芳哌啶类(PAF):IEC 2.4 mmol g⁻¹,80 °C电导率120 mS cm⁻¹,碱稳定性>1000 h(1 M NaOH, 80 °C);
(2)聚芳醚哌啶-膦氧协同(PAE-Pip-PO):氢氧根迁移数0.96,溶胀率<5%,差压下针孔发生率降低70%;
(3)复合增强:PTFE/PI多孔网格+界面等离子体处理,层间剥离强度>10 N cm⁻¹。
3.2 催化剂与电极
阴极:NiMo₀.₂合金纳米片,比表面积42 m² g⁻¹,过电位η₁₀=52 mV(1 M KOH);
阳极:NiFe-LDH纳米笼,Fe/Ni=0.25,η₁₀=198 mV;
电极结构:喷涂-转印一体化,聚四氟乙烯(PTFE)粘结剂5 wt%,孔隙率55%,实现2 A cm⁻²@2.1 V(60 °C)。
3.3 双极板与密封
等压:1 mm镀镍不锈钢SUS316L,筋宽0.8 mm,接触电阻<3 mΩ cm²;
差压:3 mm Monel 400合金+表面化学镀Pd,抗氢脆,筋高1.5 mm以承受膜鼓胀力;
密封:氟化乙丙橡胶(FEPM)O-ring,压缩率25%,在3 MPa氢压下泄漏率<1×10⁻⁹ Pa·m³ s⁻¹。
4 性能对比与实验验证
4.1 极化与效率
在60 °C、1 M KOH、常压条件下,等压槽峰值效率(HHV)77%@0.5 A cm⁻²;差压槽因膜增厚、离子阻抗增加,效率降至72%,但系统层面取消氢压机后,综合制氢功耗差缩小至0.2 kWh/Nm³。
4.2 气体交叉与安全性
差压3 MPa、膜厚120 μm时,氢渗透0.28 mA cm⁻²,对应阳极侧氢浓度1.8 vol%,低于爆炸下限4 vol%;当膜出现30 μm针孔,渗透骤增至2.1 mA cm⁻²,阳极氢浓度升至12 vol%,需在线氢传感器(TCD)+氮气稀释联动,<1 s切断负载。
4.3 动态响应
等压与差压槽均可在<1 s内完成0–50% P_N阶跃,优于ALK(20 s),与PEM相当;差压槽因高压氢腔体积大,100%负载泄压至0需4.2 s,比等压槽慢1.5 s,但对一次调频影响可忽略。
4.4 寿命与衰减
加速应力试验(AST 1.8 V, 80 °C, 1 M KOH, 500 h)表明:
(1)等压槽电压衰减速率25 μV h⁻¹,预计寿命30 000 h;
(2)差压槽因机械应力,膜出现微裂纹,速率38 μV h⁻¹,预计寿命20 000 h;若采用交联PAF+无纺增强,可降至28 μV h⁻¹,寿命提升至25 000 h。
5 系统级能耗与经济核算
5.1 边界条件
100 MW AEM工厂,年运行5000 h,产氢18 kt/a;风光加权电价0.25元/kWh;折旧期20 a,贴现率8%。
5.2 等压系统
CAPEX:电解槽450 USD/kW,BOP 120 USD/kW,氢压机+冷却80 USD/kW,合计650 USD/kW;
OPEX:电力成本14.3元/kg,水0.2元/kg,维护1.0元/kg;
LCOH:18.7元/kg(2.6 USD/kg)。
5.3 差压系统
CAPEX:电解槽+高压堆壳520 USD/kW,BOP 100 USD/kW,无氢压机,合计620 USD/kW;
OPEX:电力14.8元/kg(含氧侧泵0.05 kWh/Nm³),水0.2元/kg,维护1.2元/kg;
LCOH:18.5元/kg,与等压基本持平;若膜寿命提升至30 000 h,LCOH可再降0.4元/kg。
5.4 敏感性分析
电价0.15元/kWh时,差压LCOH降至12.9元/kg,与煤制氢+CCS(13.5元/kg)交叉;膜成本每下降20 USD/m²,LCOH降低0.15元/kg;氢压机价格每上升100 USD/kW,等压路线劣势扩大0.2元/kg。
6 标准、安全与认证
6.1 法规
差压槽需同时满足:
(1)压力容器:ASME BPVC VIII-2、GB/T 150.1-4;
(2)氢安全:ISO 19880-1、GB/T 29729;
(3)防爆:IEC 60079-10-1/2 区域划分与ATEX认证。
6.2 测试协议
IAHE发布《AEM电解水差压测试导则》(2024),规定:
(1)循环压力测试:0–3 MPa,10 000次,膜针孔率<1/20 m²;
(2)氢渗透稳态:80 °C, 3 MPa, 24 h,阳极氢浓度<2 vol%;
(3)紧急泄压:满载至停机<5 s,氧中氢<0.5 vol%。
7 产业化进展与示范
7.1 等压路线
(1)德国Enapter 100 kW模块(型号AEM Multicore),2023年累计出货>1000套;
(2)中国山东奥扬科技2 MW等压槽,产氢400 Nm³/h,直流电耗4.2 kWh/Nm³,寿命>20 000 h,2024年投运;
(3)挪威Hystar 1 GW工厂计划2028年投产,电耗目标3.8 kWh/Nm³。
7.2 差压路线
(1)荷兰AEMulus 0.5 MW示范,阴极3 MPa直出,无氢压机,系统电耗4.4 kWh/Nm³,2024Q2通过TÜV莱茵安全认证;
(2)中国大连化物所与中石化合作1 MW差压槽,采用PAF-PI增强膜,氢渗透0.25 mA cm⁻²,连续运行>5000 h,拟在鄂尔多斯10 MW项目放大;
(3)美国Versogen 5 MW模块预计2026年商业化,目标差压6 MPa,单槽输出压力达管拖车标准。
8 未来发展方向
8.1 材料层面
(1)开发“高IEC-低溶胀”膜(交联+刚性主链),IEC>2.5 mmol g⁻¹,80 °C尺寸变化<3%;
(2)非贵金属阳极催化剂NiFeCo-B,η₁₀<180 mV,质量活性>1000 A g⁻¹;
(3)可焊接型热塑性密封膜(TPAEM),实现膜-极板一体化激光焊接,取消O-ring,降低氢泄漏10倍。
8.2 电堆与系统
(1)大面积单槽:由0.2 m²放大至>1 m²,单槽功率1 MW,减少堆内管路50%;
(2)多级差压:2+1 MPa两段电解,实现6 MPa出口,降低单级膜应力30%;
(3)智能运维:基于电化学阻抗谱(EIS)与声发射(AE)联合诊断,预测膜微裂纹>100 h提前量,非计划停机<1%。
8.3 政策与市场
(1)建立差压AEM专用标准体系(膜强度、氢渗透测试方法);
(2)将绿氢纳入绿色电力证书交易,环境溢价0.1元/kWh可使差压LCOH再降1.2元/kg;
(3)推动风光-差压AEM离网制氢示范,验证无氢压机系统的黑启动与孤岛运行能力。
9 结论与建议
(1)差压与等压AEM工艺在100 MW级系统层面LCOH差距<0.2元/kg,选择应依据后端氢压需求:若需30 MPa直供或加注,差压可节省氢压机投资60–80 USD/kW;若仅需1.6 MPa管网输送,等压因寿命更长、系统更简单更具优势。
(2)差压工艺的核心瓶颈为膜机械强度与氢交叉安全,建议国家重点研发“高强低渗”增强膜及在线氢传感-稀释联动系统,将阳极氢浓度锁定在<1 vol%。
(3)等压工艺需进一步降低BOP复杂度,开发中压汽水分离与热耦合集成模块,将系统能耗降至4.0 kWh/Nm³以下。
(4)到2030年,若差压膜寿命突破30 000 h,氢渗透<0.2 mA cm⁻²,差压路线有望率先在3 MPa及以上应用场景实现商业化;等压路线则将在1–1.6 MPa化工用氢领域占据主导。
(5)建议构建GW级“风光-差压/等压AEM”并行示范,形成覆盖材料、装备、标准、金融的全产业链创新生态,支撑中国绿氢产业高质量、低成本、规模化发展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