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|
| AEM 制氢技术发展 |
| 双击自动滚屏 |
发布者:zq1229 发布时间:2025/11/16 7:58:33 阅读:8次 【字体:大 中 小】 |
|
| |
AEM 制氢技术发展 一、引言 阴离子交换膜(Anion-Exchange Membrane, AEM)水电解制氢技术因其兼具碱性电解槽(ALK)的低成本基因与质子交换膜(PEM)的高响应特性,成为 2020 年代以来学术界与产业界共同瞩目的“第三代路线”。2025 年,AEM 制氢正式迈入“兆瓦级示范—吉瓦级布局”并行推进的快速扩张期,标志着该技术从实验室验证向大规模商用过渡的关键拐点 。 二、技术原理与路线定位 AEM 电解槽以固体聚合物阴离子交换膜为电解质,OH⁻ 离子在膜相中迁移,两极反应与传统碱性电解一致 阴极:4H₂O + 4e⁻ → 2H₂ + 4OH⁻ 阳极:4OH⁻ → O₂ + 2H₂O + 4e⁻ 电解水工作原理如下: 1、在电解槽的阳极、阴极两端外加直流电压。 2、水由阳极穿过AEM渗透到阴极。 3、水在阴极催化剂作用下接收电子发生析氢反应(HER)产生氢气,氢气透过气体扩散层GDL释放出来。 4、HER: 4H2O+4e-→4OH-+2H2 5、HER产生的氢氧根(OH-)穿过AEM回到阳极。 6、OH-在阳极催化剂作用下发生析氧反应(OER)产生氧气,氧气透过气体扩散层与电解液一起流动释放出来。 7、OER: 4OH-→2H2O+O2+4e- 至此,AEM通过完成水的分解,实现了氢气的高效生产,同时产生的氧气可以继续利用或释放到大气中,没有任何污染环境的成分产生。 得益于膜相隔离,AEM 可省去浓 KOH 循环,实现“零碱液泄漏”;同时,AEM碱性工作环境允许使用 Ni、Fe、Co 等非贵金属催化剂,理论上可将电解槽材料成本降至 PEM 的 30 %–50 % 。因此,AEM 被赋予“低成本 + 高动态 + 高纯度”三重期待,正好对应可再生电力制氢对经济性、波动适应性及下游用氢品质的刚性需求。 AEM制氢综合了ALK制氢和PEM制氢两大技术的优点: 可以在碱性的工作环境中使用非贵金属催化剂,对极板等各类零部件的要求不高,可使用镀镍的不锈钢板; 具备类似于PEM膜电极的结构,可实现高压制氢。 AEM制氢技术距离大规模商业化还有很大提升空间,阴离子交换膜、催化剂等核心部件的开发与应用尚未成熟,但整个行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。许多企业都看好该赛道,纷纷投入资源进行研发和探索。 据统计,目前AEM电解槽厂家有:稳石氢能、亿纬氢能、卧龙英耐德、中电绿波、未来氢能、亿孚科技、宿迁绿能氢创、清能股份、赛克赛斯、正星氢电、中电丰业、奥扬科技 三、核心材料与组件进展 1. 阴离子交换膜 (1)化学稳定性:针对季铵基团霍夫曼消除与亲核取代降解,2025 年主流方案采用“空间位阻 + 去除 β-H”双重设计,配合交联-支化拓扑结构,使膜寿命突破 80000 h(加速老化折算)。 (2)机械-减薄化:稳石氢能通过可控弹性支撑层将膜厚度压缩至 20 µm,面电阻降至 0.3 Ω·cm²,电解效率提升 4 %–6 % 。 (3)高压化:厦门几何未来、德林海相继发布 22 MPa 高压 AEM 电解槽,为下游 70 MPa 加氢站“去增压机”提供可能 。 2. 催化剂与膜电极 (1)多元掺杂 NiFeCo(低 Fe)第三代催化剂在 800 mA cm⁻² 下电位 1.75 V,衰减率 ≤ 0.0042 mV h⁻¹,与增强型 AEM 实现 10000 h 电压降 < 30 mV 。 (2)未来氢能开发出 200 mA cm⁻² 下过电位 70 mV 的阴极电极与 275 mV 的阳极电极,均基于非贵金属;膜电极一体化封装后,直流功耗降至 4.2 kWh Nm⁻³ H₂,接近理论极限 3.54 kWh Nm⁻³ 。 (3)奥德源采用纯镍丝编织柔性支撑电极,厚度 < 0.3 mm,比表面积提升 35 %,气泡脱离直径缩小 25 %,单槽能耗再降 0.3 kWh Nm⁻³ 。 3. 双极板与流场 宿迁绿能氢创通过轻质化流道框与镀镍不锈钢激光焊接,实现单堆 1 MW 级别下减重 18 %,并保持 2 MPa 承压 。一体化卡扣式装配取消胶黏剂,检修时可在线抽换单元,产线节拍缩短 50 % 以上 。 四、系统集成与智能化 1. 宽功率波动耦合 2025 年西北风光基地示范结果显示,AEM 系统在 20 %–120 % 额定负荷区间运行稳定,30 s 内冷启动出氢,弃风电量转化效率提升 20 %,为“源-网-氢”全离网模式奠定基础 。 2. AI 自适应调控 稳石氢能集控系统实时监测膜阻抗、温度分布与气体纯度,通过云端数据库比对,动态调节电压-频率-热管理参数,将系统能效提升 5 %–8 %,预测性维护降低非计划停机 60 % 。 五、成本动态与经济性测算 1. 设备 2025 年国产 100 kW 模块出厂价跌破 1 万元 kW⁻¹,接近 ALK(0.8–0.9 万元 kW⁻¹),较 PEM(2.2–2.5 万元 kW⁻¹)下降 > 50 % 。 2. 氢气平准化成本(LCOH) 在 0.2 元 kWh⁻¹ 可再生电价、80 % 利用率条件下,GW 级 AEM 工厂 LCOH 已降至 10–12 元 kg⁻¹ H₂,与煤制氢 + CCS 区间(9–11 元 kg⁻¹)重叠,实现“绿氢平价”临界 。 六、产业链与商业化项目 1. 供应链生态 上游:氟化-碳氢膜树脂、季铵功能单体、柔性镍网、激光焊接装备国产化率 > 85 %; 中游:稳石氢能、几何未来、未来氢能、亿纬氢能等 10 余家企业建成 100 MW–1 GW 级试制线; 下游:国家能源集团、中石化、中化等已将 AEM 纳入“十四五”绿氢装备采购清单 。 2. 示范与商业化路径 2024 年 9 月,稳石氢能兆瓦级 AEM 示范项目投运,标志着全球首个单堆 1 MW 系统与 5 MW 光伏耦合 ;2025 年,欧洲、北美相继启动 10 MW 级 AEM-Offshore 风电制氢项目,预计 2026–2027 年累计订单突破 1 GW 。 七、标准、测试与认证 中国氢能联盟 2025 年 3 月发布《AEM 电解槽性能测试方法》(T/CAB 0089-2025),对膜寿命加速评价、负荷动态响应、CO₂ 杂质耐受等 12 项指标给出规范;同期,欧盟 JRC 启动 AEM 电解槽 CE 认证草案,首次将“碱性膜材料可回收率”纳入安全评估,为 2026 年欧洲氢能银行补贴提供依据 。 八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. 膜长期稳定性:需建立>80000 h 的户外工况数据库,建议构建“材料-工艺-系统”三级加速老化模型; 2. 大宽幅一致性:幅宽 1.6 m 以上 AEM 涂布厚度公差仍 >±3 µm,亟需开发在线缺陷检测与闭环涂布装备; 3. 标准体系缺位:功率>100 MW 的模块化并联、快速切负荷安全策略缺少规范,应同步推进 IEC 与国标双轨制定; 4. 供应链安全:季铵功能单体、柔性镍网产能不足,需通过“材料-装备”耦合布局 GW 级产业园区,降低国际贸易波动风险。 九、未来展望(2026-2030) 1. 技术路线:膜材料向“自修复-有机无机杂化”迭代,催化剂向“单原子-分子笼”结构演进,运行温度有望提升至 90–110 ℃,进一步降低过电位 30–40 mV; 2. 规模跃迁:2026 年起,中国拟建 3–5 个 10 GW 级 AEM 电解槽基地,与风光大基地同步规划,形成“装备-绿氢-绿氨”一体化走廊 ; 3. 市场预测:据恒州诚思统计,2024 年全球 AEM 设备收入 17.7 亿元,2031 年将达 201.6 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 37 %,占电解槽总体出货比例由 2025 年 5 % 提升至 2030 年 25 % 以上 ; 4. 碳减排贡献:若 2030 年 AEM 累计装机 80 GW、年制氢 1200 万吨,可替代化石氢 960 万吨,年减排 CO₂ 1.0–1.2 亿吨,相当于 3000 万辆燃油车年排放量。 十、结论 AEM 制氢技术历经十余年实验室沉淀,在 2025 年迎来“材料-工艺-系统”三维突破,兆瓦级示范与吉瓦级产线并行落地,成本曲线逼近传统 ALK,动态性能比肩 PEM。面向 2030 年“绿氢平价+深度脱碳”双重目标,AEM 有望与碱性、PEM 形成三足鼎立格局,并在分布式、离岸风电、高压直供等场景率先实现技术替代。持续加强膜材料稳定性、标准化体系与供应链韧性,将是下一阶段政策制定者、科研机构与产业资本共同的核心任务。
|
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