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氢|制氮|制氧|气体设备|气体纯化|气体回收|混合配气
 
今天是
 
新闻搜索
 
最新新闻
1  氢能产业从爆热到稳步
2  制氢设备出口及现场技
3  制氢技术知识碎片化
4  电解制氢知识碎片化对
5  出口制氢设备售后服务
6  电解槽技术创新
7  氢专业就业难与氢市场
8  冬季电解制氢设备防冻
9  制氢电解槽极框材料和
10  集装箱制氢防冻措施
热门新闻
 通用阀门材料及常用技 55986
 水电解制氢设备术语和 32149
 燃料电池产业 25962
 蓝宝石生产和用途 22313
 六、氢气储存 20776
 氘气的物理性质、指标 19205
 世界八大气体公司 17101
 纯氧对人体的危害 16751
 超纯、洁净管要求、生 16451
 氩弧焊优点和缺点 16133
新闻中心  
氢专业就业难与氢市场需求分析
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:zq1229 发布时间:2025/10/1 11:49:38 阅读:42次 【字体:
 
氢专业就业难与氢市场需求分析
一、氢专业就业现状
(一)就业需求旺盛但人才缺口大
氢能作为一种清洁、高效的能源,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具有重要地位。我国氢能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,对氢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。据预测,到 2025 年,交通领域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或达 5 万辆,2030 年或 2035 年保有量 100 万辆为基础,2025 年国内氢能技能人才需求约 5 万人,2030 年为 25 万人。然而,目前氢能领域人才供应严重不足,与光伏、电池等新能源技术相比,氢能的人才是最少的。
(二)就业区域集中
从就业区域来看,氢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、能源转型需求迫切的地区。例如,北京、上海、苏州等地区是氢能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。这些地区聚集了大量的氢能企业,包括氢燃料电池研发制造企业、加氢站建设运营企业等,为氢专业人才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。但这也导致了其他地区氢专业人才相对匮乏,不利于氢能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均衡发展。
(三)学历要求较高
氢专业涉及多学科知识,包括化学、材料科学、机械工程、电子电气等。因此,企业在招聘时对学历要求较高。据职友集数据显示,2025 年中国氢能源行业招聘中,本科及以上学历要求的岗位占比较高。其中,硕士学历在氢能源行业的需求也较为旺盛,2025 年硕士招聘职位占中国氢能源行业的 4.757%。这表明,氢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学历背景,才能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。
二、氢专业就业难的原因
(一)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
目前,我国氢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。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氢能相关专业,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产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。许多高校培养的氢专业人才在理论知识方面较为扎实,但在实践技能和工程经验方面相对欠缺。此外,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才需求结构不断变化,而高校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导致无法及时满足企业的多样化需求。

(二)行业认知度低
氢能作为一种新兴能源,在社会上的认知度相对较低。这使得许多学生和家长对氢专业的就业前景存在疑虑,导致报考氢专业的学生数量有限。同时,一些传统能源企业对氢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也持谨慎态度,对氢专业人才的需求释放不够充分。这种行业认知度低的现状,进一步加剧了氢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。
(三)实践经验不足
氢专业涉及的领域多为高精尖技术,如氢燃料电池的研发、氢能汽车的制造等,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工程能力。然而,目前高校和职业院校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相对不足,学生在毕业时往往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和项目经验。企业招聘时更倾向于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才,这使得应届氢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。

三、氢市场需求分析
(一)交通领域
交通领域是氢能应用的主要方向之一。氢燃料电池汽车具有零排放、高效率、加氢时间短等优点,被认为是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。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,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市场需求将不断增加。据预测,到 2030 年,全球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将达到 1000 万辆,燃料电池卡车达到 50 万辆。我国也在积极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应用,在矿区、港口、工业园区等特定区域开展氢燃料电池货车运输示范应用及 70MPa 储氢瓶车辆应用验证。这将为氢专业人才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,如氢燃料电池研发工程师、氢燃料电池汽车制造工程师、加氢站运营维护人员等。

(二)储能领域
氢能作为一种高效的储能介质,在可再生能源储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。在可再生能源资源富集、氢气需求量大的地区开展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工程,探索氢储能与波动性可再生能源发电协同运行的商业化运营模式。此外,氢储能还可以应用于分布式能源系统、微电网等领域,提高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。这将带动氢储能技术研发、氢储能设备制造、氢储能系统集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,为氢专业人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。

(三)发电领域
氢燃料电池发电是一种清洁、高效的发电方式,具有能量密度高、发电效率高、无污染等优点。氢燃料电池发电可以应用于分布式发电、备用电源、移动电源等多个领域。例如,结合增量配电改革和综合能源服务试点,开展氢电融合的微电网示范,推动燃料电池热电联供应用实践。此外,氢燃料电池还可以作为通信基站备用电源、金融、医院、学校、商业、工矿企业等领域的备用电源。这将促进氢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研发、氢燃料电池发电设备制造、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集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,为氢专业人才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。
四、结构性矛盾:就业难与市场热的深层原因
尽管氢能产业在政策推动与资本加持下呈现“市场热”,但氢专业毕业生却普遍面临“就业冷”的尴尬局面。这一反差背后,暴露出的是教育链、产业链与创新链之间的结构性错位。
(一)教育链滞后于产业链
当前高校氢能相关课程设置仍以传统能源或化学工程为基础,缺乏对氢能系统知识的整合。例如,氢燃料电池的核心技术涉及电化学、材料科学、热管理、控制工程等多个交叉学科,但大多数高校课程仍以单一学科为主,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碎片化,难以胜任系统集成类岗位。
此外,教材更新滞后问题突出。部分高校仍使用十年前编写的《新能源概论》教材,内容未涵盖质子交换膜衰减机制、氢气泄漏监测算法、液氢储运安全规范等前沿议题,造成学生所学与岗位所需“错位”。

(二)产业链“重设备、轻人才”
氢能企业普遍处于“技术验证”向“商业化”过渡阶段,资金链紧张,更倾向于“挖人”而非“育人”。据高工氢电调研显示,2024年国内氢电企业研发投入中,仅8.3%用于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,远低于国际龙头企业15%-20%的平均水平。
这种“短平快”的用人逻辑,导致企业偏好招聘有3-5年经验的“即战力”,而对应届生培养意愿不足。某头部燃料电池企业HR坦言:“我们宁可用两倍薪资挖一个熟手,也不愿花半年培训新人——行业窗口期太短,等不起。”

(三)创新链“孤岛化”阻断人才流通
氢能技术路径多元(碱性电解、PEM电解、SOEC、AEM等),但高校、科研院所与企业各自为战,缺乏协同创新平台。例如,某985高校研发的“千瓦级SOEC制氢系统”因缺乏企业中试验证,技术搁置三年未转化;而企业急需的高温制氢工艺却因找不到对口人才,只能高价引进海外技术。
这种“创新孤岛”现象,使得高校培养的科研型人才难以向产业端流动,而企业急需的工程型人才又因教育体系缺位而无法补给,形成“双输”局面。
五、破解路径:构建“三位一体”的氢能人才生态

(一)教育端:推行“氢能卓越工程师计划”
建议教育部联合工信部、能源局,参照“集成电路”一级学科设置经验,在2026年前设立“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”交叉学科,并启动“氢能卓越工程师”专项培养计划:
- 课程重构:以“制氢-储氢-运氢-用氢”全链条为主线,开设《氢安全工程》《燃料电池系统仿真》《液氢储运绝热技术》等模块化课程;
- 校企“双导师”制:要求学生在企业完成累计12个月的“真场景”课题,例如参与加氢站HAZOP分析、燃料电池电堆一致性测试等,毕业设计须解决企业实际技术痛点;
- 职业资格贯通:建立“氢能工程师”职称序列,将PEM电解槽效率优化、车载氢系统泄漏率检测等纳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标准,打通“学历-能力-岗位”认证通道。
(二)产业端:建立“氢能人才蓄水池”
建议由国家绿色发展基金、地方产业基金共同出资,设立“氢能人才孵化基金”,对录用应届生的企业给予阶梯式补贴:
- 补贴标准:每培养1名应届硕士(签订3年劳动合同),补贴企业15万元/人,分三年发放,并与留任率挂钩;
- 技术中试开放:要求获补贴企业向高校开放中试基地,例如允许学生参与70MPa储氢瓶爆破试验、燃料电池系统-30℃冷启动测试等,形成“企业搭台-学生唱戏-成果共享”机制;
- 人才征信系统:建立氢能人才数据库,记录学生参与项目、专利、技能认证等信息,为企业招聘提供“能力画像”,降低试错成本。
(三)政策端:实施“氢能教育西部辐射计划”
针对当前氢能产业“东强西弱”导致的人才区域错配,建议实施“氢能教育西部辐射计划”:
- 异地培养:支持上海、苏州等氢能产业发达地区的高校,与内蒙古、宁夏等绿氢资源丰富地区高职院校共建“氢能技术学院”,采用“2+2”模式(2年西部基础课+2年东部专业课),毕业生定向输送至西部可再生能源制氢基地;
- 成本分担:中央财政对异地培养学生按8000元/年/人标准补贴,用于实验设备共享、师资互派,预计五年内向西部输送1万名“留得住、用得上”的氢能技术技能人才;
- 飞地政策:鼓励东部氢能企业在西部设立“人才飞地”,例如允许企业在鄂尔多斯设立“制氢工艺测试中心”,员工户籍、社保保留在东部,但工作地享受西部个税减免(参照海南自贸港政策),引导人才向西部柔性流动。
六、结语:从“就业难”到“产业兴”的关键一跃
氢能产业的崛起,是中国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核心支点之一。但“就业难”与“市场热”的悖论警示我们:没有人才支撑的产业繁荣只是沙上高塔。唯有通过教育链、产业链、创新链的“三链重构”,方能将氢能的“政策红利”转化为“人才红利”,最终实现从“就业难”到“产业兴”的关键一跃。
打印本页 || 关闭窗口
 氢简史 |  中国氯碱网 |  气体产业网 |  开封创新测控仪表有限公司 |  中国火力发电网 |  大连化物所 |  氯碱产业网 |  氢能专利转让平台 |  2020广州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及加氢 |  硅钼棒、硅碳棒、电热元件 |  会员专栏 |  北京国际氢能技术装备展览会 |
  | 关于我们  | 人才招聘联系我们 | 会员中心  | 更多链接>> | 收藏本站 |

版权所有:文章版权归气体设备所有,没有本网书面授权,严禁转摘、镜像 信息产业部备案序号:豫ICP备17021983号-1
(顾问团队有气体设备设计、生产、调试、维修等服务经验)微信:13812683169 技术专线:13812683169 抖音;A13812683169 微视;13812683169 E-mail:cn1229
江苏省苏州吴中开发区、倡导行业正气之风,推动厂家技术创新.为提高气体设备,能源行业整体水平继续努力) 服务:QQ:1063837863、 13812683169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