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绿氨制氢工厂设计 |
双击自动滚屏 |
发布者:zq1229 发布时间:2025/9/12 9:35:35 阅读:25次 【字体:大 中 小】 |
|
|
绿氨制氢工厂设计
侧重工业示范阶段的工程视角,兼顾技术、经济与安全环保。 一、项目定位与总体架构 1. 产品链定位 以可再生电力为一次能源,通过电解水制得绿氢,耦合空分装置产氮,工艺合成液氨,形成“绿电—绿氢—绿氨”零碳主链条。产品可向下游化肥、航运燃料、储氢介质。
2. 总体架构 “源网荷储一体化”为顶层架构: - 源:风光互补发电(建议风光容量比 7:3,利用率≥35%); - 网:自建220 kV 场内汇集站,不设外送,确保“绿电全部自发自用”; - 荷:电解水工段、空分工段、合成氨工段、公辅系统四级负荷分级; - 储:氢侧中压缓冲罐+氨侧低温储罐双缓冲,可覆盖≥8 h 额定产能,实现“源-荷”波动解耦。
二、工艺技术路线与关键参数 1. 绿氢工段 - 技术路线:12000 Nm³/h 模块化碱性电解槽(ALK)集群,单槽直流电耗≤4.2 kWh/Nm³,负荷调节 10–110%,冷启动时间≤20 min。 - 配置:气液分离+纯化一体化撬块,出口氢纯度≥99.999%,露点≤-70 ℃。 - 波动适配:采用“集群-分组-槽级”三级切除策略,配合源侧预测算法,实现秒级功率跟踪。
2. 空分工段 - 采用低压分子筛预冷+双塔精馏,氮气产量 4000 Nm³/h,纯度≥99.99%,氧气副产外卖。 - 电耗≤0.35 kWh/Nm³ 氮,负荷调节 50–100%,与制氢段同步变负荷。
3. 合成氨工段 - 柔性氨合成工艺包:15 万吨/年,设计压力 15 MPa,温度 380–420 ℃,采用铁-钴基低温催化剂,10–100% 连续运行,吨氨综合能耗≤27 GJ。 - 反应器:径向-轴向组合床,三床两段换热,单程转化率≥18%,循环比 3.5。 - 一键变负荷 APC:基于模型预测控制(MPC),实现“源-氢-氨”多稳态切换,负荷变化率≥5%/min。
4. 储运与公用工程 - 液氨球罐 2×5000 m³,-33 ℃低温储存,BOG 回收压缩再液化。 - 循环水采用干湿联合塔,补水优先使用处理后的生活污水,零排放。 - 设置 20 MW 电锅炉+10 MWh 熔盐储热,用于机组冷启动及精馏塔再沸器。
三、系统集成与布置要点
1. 模块化与撬装化
电解、压缩、合成分别采用 10 MW、30 kt/a 标准撬块,可并行扩建,缩短建设周期 30%,降低安装费用 15%。
2. 总图布置 - 按“一轴三片区”布置: - 东北轴:220 kV 升压站→制氢区(ALK 集群、氢气压缩); - 中部:空分/氮压、合成氨、氨罐区; - 西南:综合泵房、污水站、备品备件库。 - 氢气管道采用 316L 不锈钢,管廊与电缆桥架分层布置,间距≥6 m,满足 GB 50177-2022 防爆要求。
3. 能量耦合与废热回收 - 合成氨反应热 1.8 MW,用于预热锅炉给水,年节约标煤 1500 t; - 电解槽冷却水 65 ℃,引至溴化锂机组制取 7 ℃冷水,供中央控制楼空调,年节电 80 万 kWh。
四、安全环保与职业卫生 1. 危险源分级 按 GB 36894-2018 进行 QRA: - Ⅰ级(易燃):氢气、氨气; - Ⅱ级(助燃/爆炸):氧气; - Ⅲ级(高压):15 MPa 合成回路、电解槽 1.6 MPa。
最大可信事故:氨罐 10 mm 全径泄漏,毒性致死距离 280 m,厂区设置 500 m 卫生防护距离。
2. 安全保护层(LOPA) - 独立保护层:SIS 切断阀、爆破片、冷冻水联锁、泡沫-水喷淋系统; - 气体检测:H₂ 红外三波段、NH₃ 电化学,报警两级,与 DCS+SIS 双网冗余; - 应急响应:15 t 氨泄漏应急池+酸喷淋中和,30 min 内完成倒罐。
3. 环保排放 - 废水:含氨工艺冷凝液采用汽提-生物硝化-A/O 工艺,出水氨氮≤5 mg/L,回用于循环水。 - 废气:合成放空气经 PSA 回收氢后,余气进 RTO 热力氧化,NOx≤50 mg/m³。 - 噪声:对压缩机、循环泵设置隔声罩+消声器,厂界昼间≤55 dB(A)。
五、运行管理与数字化 1. 负荷动态调度 建立“源-网-氢-氨”一体化调度平台: - 日前:基于风光功率预测+氨订单排产,优化电解槽启停组合; - 日内:滚动 MPC,每 5 min 下发负荷设定值,跟踪误差≤±2%; - 实时:槽级 PCS 响应 AGC 信号,上升速率≥10%Pn/min,参与电网调峰辅助服务。
2. 设备完整性管理(AIM) - 电解槽:隔膜寿命在线监测(电压分布+超声测厚),预测性维护周期 6 个月; - 合成塔:床层温差趋势分析,催化剂活性年衰减≤1.5%,制定 8 年更换策略; - 转动机械:采用 ISO 13374 标准,振动+油液+红外三合一诊断,故障预测提前 30 d。
3. 数字化交付与孪生 - 设计阶段采用 3D 三维建模,交付数字孪生底座; - 运维阶段接入 20000+测点,构建 AI 异常检测模型,误报率<2%,年减少非停 5 次。
六、经济性测算与碳资产 1. 投资与成本(15 万吨/年,可研口径) - 建设投资:18.5 亿元(其中制氢 45%、合成 25%、储运 15%、公辅 15%); - 静态单位投资:1.23 万元/t NH₃; - 满负荷制氨成本:2850 元/t(风光电价 0.18 元/kWh,催化剂 8 年摊销); - 与传统煤基氨(3100 元/t)相比具备竞争优势,若考虑碳价 100 元/tCO₂,绿氨溢价空间扩大至 350 元/t。
2. 碳资产收益 - 按吨氨减排 1.8 tCO₂ 计,年减排 27 万吨,CCER 收益 2700 万元(100 元/t); - 产品获得欧盟 ISCC 认证,出口溢价 30–50 美元/t,年增利 3000–5000 万元。
七、项目实施 阶段 时间 关键节点 可研批复 T0 完成环评、安评、水土保持批复 EPC 授标 T0+3 个月 签订设计、采购、施工总包合同 长周期设备订货 T0+5 个月 电解槽、合成塔、氨压缩机合同生效 土建交安 T0+12 个月 主装置区基础及钢结构完工 首台电解槽产氢 T0+24 个月 完成 30% 产能化工投料 性能考核 T0+30 个月 连续 72 h 满负荷运行,能耗、排放达标 竣工验收 T0+36 个月 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,转入商业运营 八、结语 绿氨制氢工厂的核心挑战在于“可再生波动”与“化工稳态”之间的深度耦合。通过模块化装备、柔性氨合成工艺、一体化调度平台三大抓手,可在技术经济可行前提下实现零碳氨的规模化生产。随着风光电价进一步下降、碳定价机制完善,绿氨将在化肥、航运、储氢等多场景率先实现商业化盈利,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支点。 参考文献 1.《氢,氮、氩气体设备技术和应用》,2006.气体设备团队 2.《碱性制氢技术培训》,2006.气体设备团队 3.《碱性制氢技术》,2006,气体设备团队
|
|
|
|
|
|
|